首页>正文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网友还在搜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:山亭万庄:“鲁南报春花”再绽放

核心提示:万庄村民家里的厨房、厕所改造也顺利完成,出了家门,街道干净整齐。万庄村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上,以社会捐款为主体,探索成立了乡村环境基金会,基金会由捐资企业组成理事会推选理事长,通过基金的有效管理使用,确保年实现收益10万元用于支持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。

周末人物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·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

1983年前后,枣庄市山亭区冯卯乡万庄村的村民们紧紧抓住开放搞活的机遇,推着小推车、拉着地排车到长三角一带贩运水果,搞活民间商品流通,全村人“走万里路,赚万家钱,家家成了万元户”,被称为鲁南大地上的“报春花”。近日,本报记者探访万庄,看这朵花儿的再次绽放。

□ 本报记者 卢昱 张环泽 本报通讯员 朱宗峰 王鹏

初秋时节,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万庄村沐浴在岩马湖吹来的微风中。村旁千亩桃园的硕果早已转化为沉甸甸的收入,压在乡亲们的钱袋里。

在村支部书记闫宗礼的带领下,记者走街串巷,感受这个当年号称“鲁南大地上一枝报春花”的小村庄,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里,迎来的那些多姿多彩的绽放。

推车山梨闯江南

万庄村的西北角是一处花木扶疏的小公园,郁郁葱葱的树木迎接着八方来客。“群山环抱,万庄更新”的石刻,寄托着村民们新时代的美好愿望。

公园南侧是两千平米的仙桃峪果品流通商贸园,现在销售旺季已过,不少老人在蓝色的大棚底下闲坐。“‘商贸’一直是万庄发展的核心动力。为破解林果销售问题,让果品销售不压价、不滞销。我们利用村内空闲地建设了这个商贸园,发展果品流通业,辐射周边10多个村,年果品交易流通2万多吨,群众收入显着增加。”闫宗礼介绍道。

穿过公园便进了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东西向的大路,道旁的葡萄架连成一条长廊,绿荫正浓。在村里从北到南,从西往东转上几圈,可发现村民对家园的诸多细心呵护:果树枝条编织成的绿化篱笆、薄石片硬化的人行道、山石砌垒的花池、盖起专门凉亭遮盖着石碾。

户户通的水泥路,两旁栽植着樱花、桂花、紫叶李、石楠女贞等苗木;全村安装80盏太阳能路灯,村落亮化全覆盖;二十四节气文化广场、水塘景观,成为附近乡亲们休闲的好去处。记者遇到了正在休闲的87岁老人闫守贵。老人感叹,“村子变化太大了。过去连像样的小路都没有。”

80岁的杨义美老人,一面熟练地卷着旱烟,一面谈起自己的感受:“我最服的是把西沟填平,弄出路来。当时填沟时,有人喊我去那里捡些杨树枝子喂羊。没想到,上面拉土拉石头,才几天就弄成了。我邻居家有个90岁的老太太,平时不能下床。听说村里有了那么多新变化,让她儿媳妇推着,围着村转了一大圈。俺们真是高兴,这么多变化想都想不到。”

老人见证了村庄的发展,他们的言语真切而朴实。山亭区曾是全省、乃至全国的重点扶贫区。1983年建区时,全区工农业总产值仅有1.78亿元,财政收入430万元,人均纯收入仅有143元,76%的农户不得温饱。

近40年来,山亭区抓住国家扶贫开发的机遇,立足本区实际,发挥山区优势,大打精准扶贫、艰苦创业的攻坚战。万庄村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这场战役的缩影。

“老党支部书记林吉营把我们山里人领出山沟,走向了富路。”村里人深深记得老支书的决定。林吉营在部队复员后,于1980年担起了万庄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。

当时,万庄盛产黄梨,有数百棵百年以上的黄梨树。但黄梨不值钱,每斤两三分钱也卖不出去,大批烂在树下。林吉营决心试着向外运,并组织了47个水果运输联合体。

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里,记者见到了76岁的老书记林吉营。他说,当时村里组织百姓外出卖梨是逼出来的,有些冒着“投机倒把”的风险。

对贫穷的厌恶,催促着万庄人走出去,几乎每户都有外出卖梨的人。“当年我们推车子出去卖梨,有十多次没能在老家过春节。”杨义美回忆道。

那时,村里家家有梨树,三五个家庭一起,推着自产的五六百斤重的两包梨,于农历十一月时南下,次年四五月回来忙麦收。

“我18岁时,1983年第一次到上海。那次卖梨挣了一千块钱。我给自己置办了一辆永久牌自行车,一个收音机,还花八十块钱买了块儿梅花手表。”闫宗礼回忆道。

“我们村的梨怪撑搁(注:鲁南方言,耐贮存的意思)。我们拉着地排车,到台儿庄上船,搭着北煤南运的船队,到江浙一带,合伙租个房子。然后,推车去车站、菜市场、广场上卖。一天能卖30块钱就很好了。那时候,一碗面条一毛二。”曾当过17年民办教师的闫守文回忆道。

消费者的味觉决定着销售者的嗅觉。“后来,江浙一带的人觉得俺村的梨有渣,皮厚、水分小。过了四五年,市场不行了,砀山梨、鸭梨开始兴起来了。”闫守文介绍道,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,村里开始转型,陆陆续续种植桃树,还到烟台招远、栖霞等地去收购苹果。

家家成了万元户

万庄人到烟台去收购苹果,再贩卖到江南去,从一天三五车到十多车,车型从老解放到解放142。在一趟趟的转运中,百姓们日渐富裕。

在《大众日报》1993年2月6日第5版上,曾有“万庄贩运个体联合体达百个”的报道。消息中称,被称为鲁南大地民间商品流通“报春花”的枣庄市山亭区万庄村,有247户人家近几年紧紧抓住开放搞活的机遇,引导并组织村民参与水果贩运,搞活民间商品流通,全村人“走万里路,赚万家钱,家家成了万元户”。全村95%以上的劳力进入商品流通领域,个体、联合体发展到了100多个,生意做到了全国20个省市的40个城市,户均年收入超过万元。

到1992年底,万庄村的乡亲们在农行、建行和基金会三家储蓄所存款余额就达240万元,人均2400多元。

在传统习俗中,万庄人一进入腊月总先把“财神爷”画买来贴墙上,期盼来年有发财的好兆头。而1992年一入腊月,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林吉营撕掉了“财神爷”,挂上了中国地图,以显示闯东北、下江南得来的富足。当时,全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中国地图。

1993年10月,国务院举办的全国贫困地区县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办到了山亭,几十名“学员”现场考察、学习山亭的经验。1994年初,山东省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场会在山亭召开。山亭区被誉为“山区的脊梁”。

小村庄在整个地区脱贫的带动下,也逐渐向好。在1994年12月5日《大众日报》头版上,万庄再次刷新存款记录:万庄村有217户安上了直拨全国各地的程控电话;他们买卖水果的足迹,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60多个大中城市,年存款余额在500万元以上。

当时,万庄人已开始从行商转变为坐商。1993年初冬,在杭州定点经营水果的万庄人,电话中反映杭州苹果缺货,林吉营电话联系了本村驻烟台联系点,令其组织货源。两天之后,装着100多吨苹果的近20部汽车开始南下。

车队启程不到一天,杭州电告:杭州苹果上市量突然猛增,暂停送货!怎么办?林吉营正着急,驻南京联系点的电话来了:南京市场苹果缺货。林吉营立即通知驻南京联系点:截住去杭州的车队,改为在南京卸货!

万庄人的100多吨苹果,在南京全部售出,每公斤比杭州市场同日价格高0.46元。同时,节约运费2.5万元,一笔生意为万庄挣了五六万元。

一花引来百花开。流通带来的利益农民看在眼里,喜在心头,他们纷纷自发组建联合体,营销队伍不断壮大。以万庄为龙头,周边十多个村的乡亲们常年活跃在胶东及山西、江苏、浙江、上海等省市,在芜湖、温州、杭州、镇江等城市形成了水果销售一条街,占领了当地的水果销售市场。

车轮滚滚下江南。卸下水果后,再捎回大米、小麦、大豆等农产品,山村也热闹非凡。

跑到胶东借资源”

在1995年11月4日的《大众日报》上,有一篇本报驻烟台记者写的“枣庄人给栖霞苹果当经纪”的稿件,肩题为“跑到胶东借资源 卖给江苏赚大钱”。

当时,上千名枣庄人到栖霞县贩销苹果,使胶东人对煤城农民刮目相看。栖霞县是着名的苹果之乡,全县23个乡镇970个自然村15万多户农民,家家户户都有苹果园。今年苹果大丰收,估算总产量可达7亿公斤,尽管本县也有不少果品经纪大户,但仍满足不了需求。这一信息,被枣庄农民看上了门道。他们结伴搭伙,奔赴栖霞从事苹果贩销。有的甚至倾村而出,成为苹果贩销“专业村”。

1995年11月初的某个中午,本报记者在栖霞县蛇窝泊镇农房购销经理部苹果收购场院看到,枣庄市山亭区冯卯乡万庄村的两位农民闫吉贵、张贯强,正在组织妇女们装箱过秤。他们说,仅万庄村就来了300多人,平均每户来了一个人。问他们所收的苹果都销往何方,他们说贩到江苏;问江苏什么地方,他们就精明地不说了。他们收购大量的红富士苹果,每市斤价格在1.80~2.00元,栖霞果农收入不菲,他们还有赚头。闫吉贵说,为了拉好主顾,他们提前一个月就到栖霞来了。

本报记者在文末感叹,枣庄人到栖霞贩苹果,给栖霞人和烟台其他县市的农民一个有力的冲击:栖霞产苹果,枣庄人不远千里到栖霞贩苹果,是精明的“借资源生财”。

将目光回望,见证水果流通业大繁荣的林吉营感叹,民间商品流通,需要各方面的协调服务,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。

当时,山亭区各乡镇成立农村合作基金会,由村委会提供贷款担保。“驾驭市场的能力在钱上。有了钱,买卖才能活起来。”林吉营介绍说,区委、区政府协调工商分局、税务局、交通局等部门,实行“一条龙”办公制度,使要办理营业执照的个体、联合体,短时间内办完一切手续。

信息社会的发展,在新旧之间创造出诸多商机。十年前,万庄村有人从报刊上找信息、学经验,不仅自家养兔致了富,还成了左邻右舍养兔的技术指导。在整个冯卯镇,自费订阅报刊、依靠科技致富的农民,已有20多人,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“报发户”。

如今,“报发户”们已熟练掌握手机、电脑等各种电子工具,实时查看市场行情。

“靠自己的骨头长肉”

万庄村今日的样貌,在村里人看来,还离不开省经信委选派第一书记王旭东的默默付出。2015年初,王旭东进村一打听才知道,由于村里受资金、交通等因素制约,工作迈不开步子,发展找不出路子,“没给老少爷们办上几件像样的事来”,村容村貌年复一年、山河依旧。

当时,万庄的百姓富裕了,可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,全年村集体收入不足十万元,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。找到“症结”之后,王旭东一有机会就拉着村支部书记闫宗礼进地头、入农户,跑项目、争资金,让他处处“出头露面”。他还健全完善了“四议两公开”等10多项规章制度,到村里10多个月就召开会议22次,用村里党员干部的话说:“王书记来之后开的会,顶俺们过去两三年开的。”

为让村干部“有事干”,王旭东还把吃自来水、建市场、修水泥路的任务分下去,让他们“各把一摊”。一来二去,村干部干劲上来了,一口气为村民办了七八件实事,投入资金足足有二三百万元。

在村庄的基础建设中,万庄村的党员干部严格按照山亭区的招标程序选定施工和监理队伍,明确要求“三同时”“三会签”,实现“三精目标”,即:施工时每个村必须有一名机关干部、一名村干部、一名监理同时在场;从比图、施工、用料三个方面,每天一会签;确保精准看图、精细施工,出精品工程。

王旭东清醒地认识到,要让贫困村甩掉头上的贫困帽子,不能一心指望要资金、要项目、要政策,更应注重提升帮扶村的“造血”功能,“靠自己的骨头长肉”。

万庄村四面环山,全村1200多亩地中有1000亩都种的桃树。王旭东发现这里的桃树品种老化,头一件事就是请专家来改良这里的种植技术。“一是到肥城、沂源等桃乡引进了新品种;另外,采用了一种新技术,套着套袋,原来是两块多钱一斤,采用套袋技术以后能达到四块钱一斤。”闫宗礼介绍道。

桃子品种的改良,使村里每户多收入3000多块钱。在大家还在为桃树增收高兴的时候,王旭东又琢磨起另一个扶贫的好项目——光伏发电。他专门召集村民代表,让全村有条件的农户提供场地,发电的收益大家分红。

“按照6:2:2的比例,光伏发电的收益贫困户是60%,租用房顶是20%,咱村集体维护,村集体的受益是20%。这样算一下,每户是3000瓦,一年收益大概3400块钱。”在村里协助村支书工作的闫宗俊介绍道。

每一笔扶贫资金都很珍贵,必须花在刀刃上。王旭东想先拿扶贫款对村里进行道路硬化,但村民想先修山上的生产路。修生产路投资大,利用率不高,让王旭东有些犹豫。

后来,下桃时,王旭东在生产路上转悠,看到蜜桃在山路上一颠,全坏了,卖不出价钱来,他就跟村支部商量,下定决心修这个生产路。

桃更甜了,路更宽了,第一书记给万庄带来大跨越,还让走南闯北的万庄人意识到,没有产业的乡村终将是一个空壳。“我们把美丽乡村与优势产业一起规划、同步实施,大力发展观光农业、乡村旅游。”闫宗礼介绍道。

这几年,村里成立了仙桃峪种植专业合作社。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生产、管理、销售,推进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,实现果品质量优、绿色无公害。村里还规划开辟了4条精品采摘园旅游线路,建设葡萄长廊,进一步拓展了优势产业的附加功能,带动发展6家农家乐,形成了火热的采摘游、体验游。

美丽乡村升级版

万庄人在外闯出了名堂,有的创建了自己的水果品牌。而从南方回到故乡,新的思想和理念也默默影响着万庄人。“那时候,南方吃瘦肉,公鸡比母鸡贵。现在咱这儿也这样了。俺们村1970年通电,算是比较先进的了,可比起南方,还是有差距。”林吉营介绍说。

经济发展起来后,万庄人对文化教育也日渐重视。旧社会时,只有村中邵姓地主家的孩子,有机会上私塾;而今乡亲们宁愿地里荒了,也得送孩子上学。

“我们村的乡亲们经商很讲诚信,也十分注重弘扬传统文化。我们征集村中各族姓的家训,取其精华,制作家训文化墙,以文化的共鸣来提升村民文化素养。”闫宗礼指着村庄白墙上各种宣传画说。

村里为了保护和弘扬民俗文化,还申报了甩铁花、打铁、柳编、草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建设了乡村民俗屋,举办庄户剧团大比武、民间艺人绝活绝技显身手等活动。

除了对内塑气质,万庄对外还搭建文化之桥。村庄依托千亩仙桃园,开辟精品采摘园旅游线路,建立农耕体验区、农耕生活区、农耕乐园区、乡土童趣区、户外拓展区、田园风光区,打造以桃文化为主题的农耕文化。村子还举办一年一度的岩马湖·美丽乡村摄影大赛和桃花节活动。

在闫宗礼看来,美丽乡村不仅要看村庄的村容村貌,更要看村民的精神面貌。“村里结合美在农家创建活动,评选出十佳最美庭院。通过评选表彰提高了每个家庭的创建意识,达到了人人讲文明、事事争优先的良好效果。”闫宗礼说。

万庄村民家里的厨房、厕所改造也顺利完成,出了家门,街道干净整齐。万庄村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基础上,以社会捐款为主体,探索成立了乡村环境基金会,基金会由捐资企业组成理事会推选理事长,通过基金的有效管理使用,确保年实现收益10万元用于支持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。

人心齐,泰山移。村庄硬件的变化,也无形中推动着软件的变化。林吉营说,村里的干群关系非常好,多少年来没一个去上级胡闹的。

“修环山路时,占了不少地,地里的桃树也没有补贴。俺们的老百姓为了方便,为了村里发展,没有一个要求补偿的。好的班子,老百姓才认可。”闫宗礼说。

对于村庄的下一步发展,闫宗礼介绍,正在努力以文化打造美丽乡村的升级版。

“我们想进一步丰富精品采摘园旅游线路,依托千亩桃林规划布局建设桃型木屋民宿群、湖畔养生园、桃文化博物馆、林间创意部落、儿童趣味农乐园、民俗手工坊、农耕乐趣园、田园农家饭庄等。”闫宗礼的旅游算盘已打好。

“发展农业生态循环示范,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,建设万亩休闲采摘园、生态文化博览园、休闲渔业养殖园;延伸农业产业链,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基地、桃制品生产基地,建设鲁南果品线上交易中心。”对于村里的产业链,闫宗礼如是思考。

在闫宗礼看来,乡土文化是最原始、最原真、最原生的旅游资源,是当下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沃土,是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。“我们村将建设万家村史馆、家训家风学堂、农耕文化体验园,以文化的传承,打造文化万庄,争创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。也盼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村里参观指导!”

我们期待着,在山亭区的花园村中,万庄这个小小花骨朵,再次怒放出自己的芬芳!

此内容为优化阅读,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。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。8610-87869823】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:jianyi@chinaso.com
责任编辑:王波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网友还在搜

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
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