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正文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网友还在搜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今天是七夕,听听青岛三代人谈为啥要结婚

核心提示:1985年出生的小姜,在一家事业单位供职,研究生毕业,收入不错。她父母各自都有收入,无需她出钱赡养。从23岁开始,她被安排了无数次相亲,可十多年过去了,她依然“单”着。

今天是七夕,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让这一天成为爱情与婚姻的象征日。16日,记者采访了不同年代的普通市民,听他们谈谈各自的婚姻观。

1969年结婚的七旬老夫妇:“一个家,少了谁都不行

78岁的李锡兰,1969年和丈夫王希敏领证结婚。她拿着泛黄的结婚证向记者讲述自己近50年的婚姻生活:“这么多年,他对我挺好的,没让我受过委屈。那时候过的是苦日子,一个月挣不了10块钱。儿子1970年出生,女儿1973年出生,我俩挣的那点钱既要赡养老人,又要养家糊口。”李锡兰说,日子苦点,但心情很好,“他不主动跟我吵,我也不会没事找事,有些磕绊,相互让让就过去了。”

一年前,王希敏因心脏病住了一段时间医院,让李锡兰愁得吃不下睡不着:“少年夫妻老来伴,结婚是为了什么啊,到了我们这个年龄,更明白是为了互相陪伴,少了谁都不行。”

儿女眼中的父母婚姻:

李锡兰的女儿始终认为她的父母一辈的爱情才是真爱。“我小时候,他们每个月发了工资,我妈妈就会把钱分成几份,分别是给爷爷奶奶、姥姥姥爷、我们自己家花销等等。那么穷的日子,我没见我爸妈吵过架、红过脸。我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在婚姻中要知道付出,你心里有对方,对方心里也会有你,这种关心是多少钱都换不来的。”

1984年结婚的50后——“夫妻是独立的个体,要有自由度”

“我们那时候结婚,就时兴彩礼了。我听婆婆讲,大嫂当时要了块手表,二嫂要了个缝纫机。”刚刚退休的刘建和丈夫于1984年结婚,“如果说那会儿结婚对经济条件一点不在乎,是不现实的。”当时,刘建跟介绍人明确提出,结婚必须有房,得分开住。

“婚姻就像放风筝,该收得收、该放得放。”刘建说,她和丈夫有各自的朋友圈,也有各自的社交活动,“夫妻作为独立的个体,要彼此给对方一些空间。”

母女两代对彼此婚姻的看法:

“女儿也结婚了,马上要当妈妈了。她对我和她爸的生活方式挺支持。平时我的聚会多,每次聚会的酒水,都是女儿、女婿赞助。”对于女儿这一代人的婚姻,刘建说:“我很看不惯的一点是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动不动就谈离婚,拿婚姻当儿戏。社会开放是一方面,但任何一个决定,都要考虑对父母造成的影响。”

而立之年仍不结婚的80后——“想来想去,找不到结婚的理由”

1985年出生的小姜,在一家事业单位供职,研究生毕业,收入不错。她父母各自都有收入,无需她出钱赡养。从23岁开始,她被安排了无数次相亲,可十多年过去了,她依然“单”着。

“我为什么非要结婚?我能把自己的生活调剂得很好,我也有钱有时间出去聚会、旅游,还能拿出时间充电,不用考虑双方家庭关系、也不用考虑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争吵,我思来想去,找不到要结婚的理由。”小姜跟记者说这话时,正准备晚上去参加一个读书会。她明确表示,三观必须合,否则免谈,绝不将就。

父母眼中的儿女婚姻:

小姜的父母每次提起女儿的个人问题,都满面愁容。在他们的印象中,女儿拒绝男生的理由有千万种,比如身高、长相,甚至是口音、喝水的姿势等等。他们认为这个“乖乖女”的叛逆期延迟了,到了成年才刚刚开始青春期。“都是完美主义惹的祸。给自己的另一半设定了一个标准,一个地方不达标都不行。动不动就谈什么‘感觉不到位’,而这个‘感觉’是最不靠谱的。”小姜父亲说。

(青岛日报/青岛观/青报网记者 刘萍)

此内容为优化阅读,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。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。8610-87869823】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:jianyi@chinaso.com
文章关键词:
责任编辑:王波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网友还在搜

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
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