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正文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网友还在搜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乡村振兴的路上她们撑起“半边天”

核心提示:在南部山区柳埠街道黄巢村,李玉兰正带着20多个妇女在地里采茶,茶香为湿粘的空气带来一丝清爽。

8月2日,中伏中的济南,早晨7点半的气温就高达30摄氏度。此时,在南部山区柳埠街道黄巢村,李玉兰正带着20多个妇女在地里采茶,茶香为湿粘的空气带来一丝清爽。这个与泰安毗邻的小村,在李玉兰的带领下发展茶叶种植产业,十几年来,从1亩发展到近100亩,不仅使本村和邻村在家赋闲的妇女有了收入,茶业产业更是成了黄巢村扶贫的支柱产业。

在农村,面对男性壮劳力纷纷外出打工的现状,很多像李玉兰一样的妇女成了撑起乡村振兴的“半边天”,她们有的是村干部,有的是女企业家,还有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,但她们都有一颗爱家乡的心和一份推动乡村振兴沉甸甸的责任感。李玉兰坚韧乐观的种茶能手

12年壮大村里脱贫支柱产业

今年54岁的李玉兰是个远近闻名的种茶能手,济南很多地方种茶,都要请她去讲讲课。其实12年之前,她还只是一个家政服务员。

2006年,李玉兰在济南一家家政公司工作,雇主是两位上了年纪的老人。看到照顾的老人能够拿着养老金安享晚年,李玉兰便想:整天在城里伺候别人,干一天拿一天的钱,到老了哪有保障。城里没有根,只有回家闯出一片天地,才能心里踏实。2006年8月的一天,在雇主家干了一天活的李玉兰虽然很累,却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,第二天她就辞去了城里的工作,决定回村创业。

创业干什么好呢?一方面,她经过咨询,了解到黄巢村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茶叶,同时柳埠街道也积极推广发动,她便开始和村民们一起种茶叶。

“记得很清楚,2006年一开春,我就把家里两亩地里的小麦种子刨了,种上了茶叶。那两亩地是家里所有收入来源,刨了就意味着不能走回头路了。”李玉兰说。全村种茶叶的第一年,没有销路卖不出去,很多人就把茶苗刨出来卖了,一株能卖10元到20元。李玉兰虽然也没有赚到钱,但她却没有轻易放弃,为了打开销路,她每天一大早采了鲜茶叶骑着自行车到泰安去卖,骑过去就要两个小时,即使在冬天,衣服也能被汗水浸透。由于村里人纷纷放弃种茶,无法形成规模种植,销量供不上,销路就打不开,李玉兰为了攒钱扩大种植面积,白天进城做陪护、刷盘子,晚上就回来研究种茶技术。就这样,利用一点一滴攒下的钱,2008年,她的茶园从两亩扩大到20亩,并且雇用了村里十几名赋闲的妇女。

“每赚的一分钱都投到了茶园里,真的很辛酸,但我想要做就要做到底,中途放弃,前面的努力等于白费了。但是没想到刚扩大点的茶园,却遭遇了一场大雪,刚搭好的大棚全被压塌了。”李玉兰回忆起2010年那场“灾难”,忍不住哭了出来,“但是我手底下还有十多个工人等着吃饭,我不能就这样被压垮。”于是,李玉兰到处跑销路,最终将没有受灾的部分茶叶以100元每斤的价格卖到了泰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,渡过了难关。经历了风雨的考验,李玉兰变得更加坚韧,种茶的信念也更加坚定,而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,她带领村民致富的责任感油然而生。2013年,李玉兰到农广校学习后,成立了家庭农场,注册了品牌。如今她茶园扩大到近100亩,茶叶能卖到两百元一斤,工人的工资也从十年前的30元每天提高到100元每天。她包下了村里百分之八十的耕地来发展茶园,带动本村和外村30多名赋闲妇女就业,而茶叶也成了黄巢村扶贫的支柱产业。

虽然茶园发展逐步步入正轨,但李玉兰并没有感到轻松,反而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:“村里大部分地我包着,村里的发展就指着我这茶园了,咱干不好,那是耽误村里发展。我想着下一步依托茶园发展旅游、养生等产业,扩大经营范围,让村民都能享受到这个红利。”说完,李玉兰哈哈大笑起来,仿佛看到了未来的美好前景,把愁事都抛在脑后了,“人得向前看、往前走,不能停。”孙爱民白手起家的家政公司老板

12年为2.6万名贫困妇女

提供就业岗位

8月初的济南,骄阳似火,让人酷热难耐,平阴县某家政公司的旗舰店内挤满了等待领取工资的人,他们都是该县的贫困户。在他们之中,一位身穿红色短袖的中年女性,正拉着一位贫困户的手,告诉她要坚强地生活下去,“没有过不去的坎儿。”说话的人就是这里的负责人孙爱民。

孙爱民向记者介绍,2006年,她怀着创业激情与梦想,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,拿着多年省吃俭用的1万元启动资金,创办了这家家政服务公司。当时由于社会认可度底,管理经验不足,不但没有迎来旗开得胜的可喜局面,反而赔进去了2万多元。

虽然出师不利,但不服输的她迅速重新振奋精神,调整思路,在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。结果在短短的几个月里,公司就有了很大起色,家政服务员上岗率达95%,服务满意度达99%。截至目前,公司固定员工640人,2017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万元。

“自己富了不能忘了家乡和乡亲,尤其是那些贫困的老乡。”孙爱民说,只有他们脱了贫,生活兜住底了,人有精气神了,才能促进乡村振兴。于是,近年来孙爱民一直奋战在平阴县脱贫攻坚一线,用全公司的力量致力于帮助那些需要社会伸出援手的群体。在她那里,不仅仅是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可以找到一份工作,就连普通的农民、失业人员一样可以实现“再上岗”。

2013年的一天,来自平阴县老博士村的婆媳两人来到店里向孙爱民求助:“求求您给俺们找个活干吧。俺儿子刚刚进了监狱,娘俩都没工作,还有两个上学的娃,真是过不下去了。”听到这里,孙爱民“收下”了她们,经过筛选并在尊重婆媳两人意愿的基础上,安排了婆婆去照顾失能老人,媳妇经过培训去从事月嫂工作。“她们娘俩的收入已经完全可以应付生活了。前几天大孙子也结婚了,她们的日子越来越好。”孙爱民说。

据了解,在孙爱民这里打工,会根据工种、工作时间不同,工人每月领取的工资在1400元至1万元左右,脱贫不是问题。有不少贫困户都从这里找到了满意的工作,解决了贫困问题。同时,公司还聘请了68位残疾人在这里打工,长期在岗工作的残疾人也有20人左右。不仅如此,该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,已为2.6万名贫困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,为广大妇女创造收入过亿元。

临近采访结束,孙爱民向记者表示,“让党的阳光照亮贫困群众的就业之路,把党的温暖洒向千家万户”是她一生的追求,今后,她将坚持让家政服务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,为脱贫攻坚、让困难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更大的贡献。“因为我相信帮助他人,才能快乐自己!”孙爱民说。李华冲在拆迁一线的村支书

即使村子拆没了党员学习也不耽误

说起拆迁这“天下第一难”的事儿,许多人可能觉得这一般是男人干的事儿。但历城区华山街道办事处小洼村的村支部书记李华,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,在征迁这项工作上,巾帼不让须眉。

华山片区是济南携河发展和“北跨”的“桥头堡”,该片区拆迁工作是全市重点工作,也同时关系到片区建设进度。2014年3月,该片区拆迁全面启动,而小洼村在该片区所有村之中,又算是特殊的。“老百姓都说‘搬家穷三年’,我们村这次拆迁,是第二次了。此前是从济青公路以北迁过来的,这次再让老百姓搬迁,他们肯定不大愿意。”李华说,“但是重点工作还是要推进,而且要保质保量地推进。”

于是,李华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扑下身子做起了群众工作。宣讲政策、入户做工作,她从早晨六点出门,晚上十点才能回家。“我们村风民风都不错,基础好,但也难免有几个困难的。有一户老两口,就一个孩子,孩子还差一年就能够结婚,房子面积就能大点,所以就是拖着不动。但拆迁是政治任务,要一把尺子量到底。”李华说。开始,这一户不让进门,李华就天天去“磨”,关着门就在门外讲政策,村民说难听的话就笑脸相陪,工作日不在家就专挑节假日去。就这样,不知吃了多少次闭门羹,入了多少次户,僵持的局面终于有了松动。“那一刻真是觉得嘴皮子磨破了都值了。”李华高兴地说。

就是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,小洼村在华山片区所有村中,成为首批拆迁完成的村。

拆迁后居民分散在全市各地租房过渡,但小洼村的党建、补偿款发放等重点工作推进依旧没有停止和耽误。为了不耽误村里党员的学习生活,李华特别建了一个党建群,把所有党员拉进群,定期组织学习;为了让村民尽快拿到补偿款,她专门建立网络联络群,将补偿、安置房建设等群众最关心的事及时通知给他们。“重点工作永远放在第一位,到哪里也不能耽误,还要推进得快速、出色。”李华说。(本报记者 李小梦 钱堃)制图/孟学荣

此内容为优化阅读,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。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。8610-87869823】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:jianyi@chinaso.com
文章关键词:
责任编辑:边辑

实时热点

换一换

私人订制热点资讯
关注国搜官方微信

网友还在搜

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
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